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:::
教育111專案

好站推薦
到訪人數
今天: 5858
昨天: 9191
總計: 350762350762350762350762350762350762

圖片跑馬燈
國小中年級組_第四名_鄭詩璇
國小中年級組_第四名_鄭詩璇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三名_謝中立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三名_謝中立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8.jpg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8.jpg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7.jpg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7.jpg
國小低年級組_第二名_洪宥騏
國小低年級組_第二名_洪宥騏
幼兒組_第二名_王和詠
幼兒組_第二名_王和詠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五名_葛侑軒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五名_葛侑軒
國小低年級組_第四名_陳正欽
國小低年級組_第四名_陳正欽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二名_陳昱融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二名_陳昱融
:::
前言

前言

    本計劃承接《外垵村小地名》,將小地名調查發生的故事,篇幅較大、較完整的收錄此故事書中,《外垵村小地名》內容較多為調查、考證,性質較為艱澀;而《外塹小地名的故事》則以故事為主,性質較為生動,全書故事有35個,書後有兩篇為本縣「文石線上書院」編寫的教案,期能學生聽完故事後有所分享、學習、思緒有所整理,而教師能將課本相關概念與知識與此相聯結,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,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。

 

一、書寫動機

    當學生替故事畫插畫時,常會問:「老師,這是真的嗎?」。近百年來,無論是生活方式、地貌、社會結構等等各方面,都發生重大改變,許多上一輩的事情是小朋友無法想像的。

    不同的生活體驗與記憶造成世代間的隔閡也愈來越大,要透過什麼介面來縮小差異上的誤解,領受與分享彼此間的情感與認同,小地名故事是個方式。因為故事中發生的地點是學生每天可以看到的,故事中的主角可能是自己的阿公或鄰居,感受就變得更強烈與逼真。小朋友回家會問阿公或長輩:「是真的嗎?」、「後來怎麼樣了?」……,這種老一輩舊時大家圍在一起聽故事的情景,再被喚起。透過生動有趣的故事,自然而然將先人的點點滴滴與生活智慧,介紹給我們這一代與下一代,使得世代之間有所傳承、有所共通的話題、術語與記憶等等,真實的融入整個生活層面。

    學生處於現今消費文明與網路世界的社會型態,生活更物質化,個體與個體缺乏實質互動的文化聯結與分享,生命內層可能將更為空泛與孤單,不知從哪裡來?亦不知從哪裡去?不管從知識上或情感上,小地名的故事,提供教師、學生或家長一個平台和方式,使個體能更認識自己、尊重別人、與人分享、關愛互助,創造更美好的生命故事,世代相傳,照亮文明。

 

二、書寫的觀點與方式

   本書書寫的觀點是以「後現代主義-小敘述」方式取代「現代主義-大敘述」。現代大敘述的方式,傾向把整個群體、國家以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等角度,像樹狀圖一樣,理性的去敘述整個「事件」,而人是整個事件的分析元素之一而已,例如:明鄭軍隊為何會被軍打敗?原因分析是:一、明鄭內部政治腐敗;二、經濟因素;三、……等等。上述方式,活生生的個人可能在裡面被樹狀圖區分分割,不見完整的人與感受。本書採用後現代小敘述的方式,例如(同上例):在明鄭朝交鋒開戰的日子裡,外塹開山祖如何飽受戰爭的折磨、如何逃離家園等等,將整個歷史事件置身在人的身上,用人去感受歷史事件,是帶著情緒(悲歡苦樂)、歲月等真真實實的生活。活生生、血淋淋的人一生的經歷,是那麼貼近我們、那麼的自然。

 

三、故事元素與型態

    本書書寫過程,原本單純的只是將《小地名調查》,訪問耆老的其中內容之一:故事與傳說,獨立出來,作為《小地名調查》的參考資料,故事內容全依照耆老訴說的如實紀錄、如實編寫。但此階段完成後,卻感覺有所不足,好似不夠完整,有些故事需再考證(如:〈海豚蓋王宮〉,此故事發生的確切日期),故必須再多問其他耆老、找報紙、古書等方式印證其真實性。另外,為增加故事的完整性,必須參考一些資料、圖片,如:〈太陽帝國的自殺艦隊〉,前段對整個第二世界大戰末期的描述,是筆者加進去的。此外,讓筆者用最多心力的,是幾篇用證據推測與辨證,以想像力將幾小片段史實與證據,連接與還原起來的故事(如:〈飲水思源-外塹追憶〉)。

    由上述可知,本書故事,書寫的元素,包含有耆老的口述(最多)、報紙、史書、碑文、開基祖神主牌的紀錄和筆者實地踏查等,有的故事元素只有一種,有的則包含上述總總,其目的在使故事精采而不失真實。故事的型態包含有:推理性的、記述性的、考古性質、想像性的等等,其內容劇情有的驚悚、有的莞爾、有的悲傷、有的快樂,總和來說是一部外垵百態的百年人生大戲。

    因為本村是以台語為母語,為使故事能讀出原味,本書故事有些是國語版(筆者書寫),有些則是台語版(本校閩南語教師許剛毅老師書寫),故事後收錄有:補充與感想的「後記」47個,解釋、說明與資料來源的「註腳」23個,生活智慧的「俗諺」11個。

    此外,為求紀錄的完整與逼真,本書收錄有照片129張(黑白20張、彩色112張)、插畫33張、剪報6張、繪圖5張、書籍資料引用42張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