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:::
教育111專案

好站推薦
到訪人數
今天: 7272
昨天: 9595
總計: 351518351518351518351518351518351518

圖片跑馬燈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二名_謝宜均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二名_謝宜均
國中組_第四名_薛宸逸
國中組_第四名_薛宸逸
國小高年級組_第三名_謝心悅
國小高年級組_第三名_謝心悅
幼兒組_第二名_王和詠
幼兒組_第二名_王和詠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三名_郭靖童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三名_郭靖童
國小低年級組_第六名_林宜蓁
國小低年級組_第六名_林宜蓁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二名_陳昱融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二名_陳昱融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五名_葛侑軒
國小高年級組_第五名_葛侑軒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三名_謝中立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三名_謝中立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5.jpg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5.jpg
:::

5. a5-來到新路來牽線

a5

來到新路來「牽線」

在阿公的時代,所有海上捕撈的漁網(鰹仔紷、牽罾等)都要自己製作,靠捕魚的外垵,製作漁網的種種程序,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參與。

漁網的繩索,其材料是苧麻-「地」,「地」是一種樹,葉子圓圓的,其樹皮一塊一塊地剝下來(不可放的太乾),再將其一片一片的撕成絲,絲再用手轉動成更堅固更粗的線,這個程序叫「輾地」,「輾地」的線還不夠粗、不夠堅實、不夠長,因此藉由「裁仔」將二股線合股絞成繩索,其過程稱為「裁仔牽線」,因為合起來的線往往長達數十呎,因此場地需要較長,新路的長度與寬度剛好適合,來到新路來「牽線」成為附近漁家經常的活動。

下雨天時,找不到遮雨的場所,村內許多屋厝的「間仔」往往留個側門(後門),側門對側門,形成一條直線的通道,這條通道成為下雨天最好「裁仔牽線」的工作道。

 

 

a5-1:裁仔輾地-傳統打麻繩機

 

a5-2:裁仔模型

 

a5-3:綠色的巷子為新路,現今已不再那麼寬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