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:::
教育111專案

好站推薦
到訪人數
今天: 6767
昨天: 9191
總計: 350771350771350771350771350771350771

圖片跑馬燈
國小低年級組_第四名_陳正欽
國小低年級組_第四名_陳正欽
國中組_第三名_許仲葳
國中組_第三名_許仲葳
幼兒組_第三名_葉騏瑞
幼兒組_第三名_葉騏瑞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幼兒組_第四名_鄭湘懷
幼兒組_第四名_鄭湘懷
幼兒組_第六名_陳郁觀
幼兒組_第六名_陳郁觀
國小高年級組_第四名_陳芳琦
國小高年級組_第四名_陳芳琦
國中組_第一名_陳姿蓉
國中組_第一名_陳姿蓉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一名_許庭瑀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一名_許庭瑀
國中組_第六名_黃禧年
國中組_第六名_黃禧年
:::

9. a9-黑面溫王爺

a9

黑面溫王爺

    外垵溫王宮,建於康熙年間,很早之前即具有顯赫之名,往來台厦的船隻,進出外塹灣必須要準備牲醴,祭拜後將它投入海中,虔誠以求平安[1]。現今走進溫王宮後殿,中間金面的神像為上帝公,其旁即是黑面的王爺(東側),另一側則為白面聖帝。然而,王爺的臉為何是黑色的?而不是漂亮的金色或皮膚色呢?

    相傳在古早,王爺神像,是用香檀雕刻而成,其臉部膚色如嬰兒般白裡透紅,但因長期被香火煙薰,臉部有些許瑕疵,因此,鄉老就背著王神像,渡船過海到大陸「剃面」--修飾臉部。剃面師傅見王神像材質如此之好,其雕刻技術如此精湛,遂起貪念,想要偷天換日。王神靈知此,便托夢給鄉老,鄉老半夜驚醒,急忙帶走王神像,此後王就不再剃面了,經年累月的香火煙薰,臉部的顏色就成為今日的黑色,黑臉也就成為王爺的象徵。

 

後記一:請王與送王

    現今後殿高大的王前面,供奉五尊紙糊神像稱為「五府千歲」,迎請五府千歲來溫王宮稱為「請王」,送走則稱之「送王」。至於何時迎送?時間長短有無定律?則不一定。現今五府千歲是在民國90年請上來的,何時要送請回天庭,不得而知。

    五府千歲有無特別的姓名?五府千歲降臨時會指示其姓氏(名則不說)、容貌特徵、排行第幾千歲等等,其弟子信眾則依其指示雕塑金身。現今的大千歲姓,往前次請王依序推為等,其每次送王五府千歲會連同王船一起燒燬,但信眾位感念其神恩,亦會再雕其神像,現今正殿供奉的數十尊神像則為歷代送王後再雕刻的神像。(許剛毅口述)

 

後記二:宮廟的主事者與管理者

    現今溫王宮的決定事情的制度為「委員制」,此制度是在此次請王(民國90年)才修改的,之前的制度為「老大制」,即外垵三大「甲頭」各派一人代表,各甲頭其推派一人的方式因甲頭不同而有差異,大致上是依其姓氏宗族輪流擔任。(許剛毅口述)

 

後記三:宮廟法事:福官與福官仔

    溫王宫廟「小法」屬於「普庵」派,儀式如:請壇、犒軍、出巡、建醮等由「福官頭」與「福官仔」來進行,福官頭一般由較有經驗、輩分及法力的福官中挑出,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及十五都要舉行例行性的「出巡」--遶境。有時乩童會被髒東西煞到,因而倒地不起,這時福官頭要負起解煞的儀式--甩神鞭、噴神水、結手印、念咒語等,讓乩童再度回神,遶境繼續進行。等公祖-神明回到宮裡,乩童會指示些神語,這些公祖的話一般人往往聽不懂,福官頭要翻譯給信眾聽,為維護村民安康,公祖的指示經常會透過廣播器,交代予村民。現今福官頭由李冬至擔任,往前推依序是許清孟趙輝隆許興吉(歿)、呂掌(歿)、許教(歿)、許振(歿)、許的(歿)等。

    福官由神明挑選,大約每六年一次,年紀大概在小一至小六,每批約10名,這些小福官稱為「福官仔」,被選上後要閉關練習--坐禁,為時約3個月。(許剛毅口述)

 

後記四:元宵燈火的緣由

外垵元宵節連放三天的「漁火」,這十年來成為澎湖居民元宵節最佳旅遊景點。停泊在溫王宮前的百餘艘漁船,點起總和約二千萬瓦的萬丈豪光,讓遠在澎湖各島的民眾,抬頭即可看見外垵上空光霧瀰漫,彷若白晝的奇景。到了當天,賞燈遊客萬人攢動,將往外垵的公路擠得水洩不通;晚上宮埕更是熱鬧,遠東最長的平安橋、乞龜、節目表演加上漁火、燈籠、煙火等,五彩繽紛的天空,照映在水面上,形成特殊的美景。

  外垵有今日元宵壯麗的漁火,回想其因,歸功於幾個時代背景的點,慢慢連接成線而成形。民國六、七0年代,每逢冬天的烏魚季,村民無不引頸期盼,希望從台灣傳來好消息:「捕獲幾萬條,滿載、網子爆重破裂、請其他船隻幫忙載運……」,村內瀰漫著興奮又刺激的氣氛。光榮歸航時,「烏金」換取大量的傢俱、腳踏車、電器品等等,大家搬上搬下,小孩實現了願望、老婆有了新廚房,而老公的拼搏有了交代與欣慰。為了感謝王爺的保佑,漁民於元宵節將宮埕擺滿了「連炮仔」,到了「公祖出巡」的時候開始鳴放,大量的鞭炮,震耳欲聾、煙霧瀰漫。這樣過了幾年後,「瑞福送」和「瑞福」兩對漁船,開始大量購買當時新式流行的「煙火」,加上整個社會開始富裕,一些信眾與旅外人士,尤其以溪仔江山皆購置大量煙火,熱鬧鄉里。如此一直承傳。到了民國91年,呂政黨再次當選鄉長,接任溫王宮主委,在韋慶陽及委員的大力奔走下,村民齊力,將活動擴大:平安橋、點燈、乞龜等等,才形成今日的樣貌。

  至於「漁火」的想法亦同於「連炮仔」、「煙火」,也肇始於「瑞福送」和「瑞福」兩對漁船,民國七0年代,海沙墘的海沙被抽掉,開始蓋漁港,「瑞福送」船長靈機一動,把漁船的所有燈火打開,五顏六色的燈火映在水上,在黑夜中特別燦爛奪目。此舉動立刻獲得船長們的認同,於是「公祖出巡」的時候,除煙火外,再加上「漁火開燈」,成為全國最特殊的元宵節慶祝方式,至今此傳統繼續流傳。旅外茄萣的大船,於元宵節會航越海峽,近鄉時,在海上即放起煙火,亦形成另一特殊景致與氣氛。許敏富口述)

 

[1] 1766年《澎湖紀略》卷二‧祠廟,記載:「廟祀大王神,各有姓,「紀略」以為金龍大王之類,亦土神也。……今各澳多有王廟,而西嶼外塹大王之神,尤著靈異。凡商船出入,必備牲醴投海中,遙祀之。」

 

a9-1:溫王宮正殿的兩尊王爺

 

a9-2:溫王宮後殿的神像,中間金面的神像為上帝公,其旁即是黑面的王爺,另一側則為白面聖帝,前面五尊為此次請王的五府千歲。

 

a9-3:溫王宮宮庭東側的石碑,由左至右依序為:大正(民國)8年的黑石石碑--重修溫王宮碑、民94的黑色花崗岩碑牌--溫王宮重建樂捐芳名列左、民94黑色花崗岩碑--溫王宮重建沿革碑記、1779年花崗岩-刱建西嶼浮圖記、1778年花崗岩--澎湖西嶼浮圖記

 

a9-4據時期重修的石碑,現今碑文已不明顯,還好之前的文史工作者有將其拍攝記錄。

 

a9-5據時期重修的石碑碑文

 

a9-6:溫王宮91年元宵,搭建號稱世界最長的平安橋。

 

a9-7:98年元宵的平安橋。

 

a9-8:91年元宵的漁火與煙火。

 

a9-9:98年元宵的漁火與煙火。

 

a9-10:98年元宵的漁火與煙火,外垵村俯瞰全景。

 

a9-11:約60-70年代,外垵國小的小朋友至宮埕表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