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:::
教育111專案

好站推薦
到訪人數
今天: 5555
昨天: 9999
總計: 385642385642385642385642385642385642

圖片跑馬燈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一名_莊榮宏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一名_莊榮宏
國中組_第一名_陳姿蓉
國中組_第一名_陳姿蓉
國中組_第四名_薛宸逸
國中組_第四名_薛宸逸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8.jpg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8.jpg
幼兒組_第一名_莊婧孜
幼兒組_第一名_莊婧孜
國小低年級組_第六名_林宜蓁
國小低年級組_第六名_林宜蓁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5.jpg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5.jpg
相片封面.jpg
相片封面.jpg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五名_張芯慈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五名_張芯慈
:::

23. c5-溫暖地-滬圍仔

c5

溫暖地-滬圍仔

    早期的外垵,男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樣?捕魚和製作捕魚的工具。捕魚的型態大致有兩種:近海捕撈(帆船)和潮間帶的捕撈;潮間帶的漁獲又以石滬為主,外垵沿岸屬於外垵村民的石滬共有24[1],現存還有20個,每個石滬為不同宗姓所有[2]

    佛石口沿岸有四個漁獲豐碩的石滬,在耆老年少時,這一帶常像菜市場一樣熱鬧,巡滬人為了趕在適當的潮汐撈魚,往往在深夜或清晨就到石滬附近等待,冬天的寒風順著佛石口溝而下,再厚的衣服也難免會直打哆嗦,因此巡滬人在此用石頭堆砌「滬圍仔」來避風[3]

    大夥分一小群一小群躲在幾十個「滬圍仔」裡聊天等待,第一個巡滬人手拿著燈穿著草鞋,近距離觀察石滬裡的動靜,有時岸邊的人會忍不住大聲問:「有幾裹[4]」。如果數量夠了,岸上的人就會帶著「裹」、「闔仔[5]」等工具下去捕撈,因為此處的石滬較深,因此捕撈時下盤的著力點必須很穩固,腳要勾住石頭,要不然就會被海浪打翻。

    一袋一袋的「裹」背上岸後,綁上扁擔挑回家。漁獲豐收時,佛石口至村內的路都是挑著魚貨的村民,而村內的空地盡是曝曬的魚乾。

 

後記

  1. 伯回憶佛石口的滬圍仔,漂亮工整,數十個形成美麗的景色。由於石滬漸漸沒落,「滬圍仔」慢慢的也被石土所填滿,現今再也看不到了。(筆者想到此處,很想再請這些耆老,帶年輕一代重建,來延續祖先的傳承。)
  2. 伯認為石滬產業的沒落與「船仔火」有關(約60-70年前),「船仔火」就是用火來聚集魚群,再將他們一網打盡。由於日治時代嚴格實施燈火管制,因此四處無燈,使得「船仔火」的聚光效果更佳,其從石滬外圍截斷了魚群,讓石滬漁獲大量減少。(許担口述)
  3. 黑礁(tài)仔、白礁仔 、紅礁仔 、二層岸(huānn)、三層岸:外垵的石頭(岩)海岸稱為「海礁仔」,分為五層,如果將退潮分為五等分,滿潮時海礁仔被海水覆蓋,潮剛退即可看見「黑礁仔」慢慢離水,寬度約15至20公尺;退2/5見「白礁仔」慢慢離水,3/5完全離水,寬度約10公尺;4/5「紅礁仔」漸漸離水,大退潮5/5見「紅礁仔」離水,但很難完全離水殆盡,寬度約10公尺;二層岸、三層岸終年不離水,大退潮「二層岸」時水深及腰部與頭部,寬度約10公尺;「三層岸」則再更深一層,人站不到底,水深約3公尺-5公尺,寬度約10公尺。從凱仔城高點往凱仔肘海岸俯瞰,上述分層明顯可見。外垵的全部岩岸,因地區不同其分層長度有亦有差異,但分層的排列與狀況則大致如此。許敏富口述)

俗諺

1.十月汐(te̍h),卡贏查某囝作大客:農曆十月份大退潮的時候,潮水退的特別遠,以往撈撿不到的水中生物一一浮現,採收魚蝦蟹螺蛤貝豐富,大擔小擔慶豐收;其情況,比女兒家新婚回娘家請客,人人吃得笑嘻嘻,大包小包的菜餚包回家,還要豐盛。(劉美人口述)

2.晡,冬早,夏暝,秋日晝潮水退的特別遠、特別乾的時機,春天是在黃昏時,冬天在大清早、夏天在晚上、秋天在中午。許剛毅口述)

3.初十、二五食中晝巡滬農曆初十、二五午餐吃一吃、收拾收拾,剛好潮水退到適合巡查石滬有無漁獲的時候。許清源口述)

 

[1]後灣(北側)7個由東而西:港仔滬-煙仔房-姓曾滬仔-大滬-深滬-鶯哥滬-風仔滬仔內;西海岸10個:頭個滬仔-海仙滬-中滬-南勢滬-盡前滬-籠口滬仔-東滬-中滬-西滬-新滬;東海岸7個:溝仔滬-攀仔滬-北勢滬-大滬-南勢滬-姓盧仔滬-沙尾仔滬,共24個。此數量與洪國雄老師記載的數量19個稍有不同(少3-頭個滬仔、盡前滬、籠口滬仔,另外「三個滬仔」實應分為3個:海仙滬-中滬-南勢滬)。

[2]洪國雄,《澎湖的石滬》,頁195-196

[3]滬圍仔向上用石頭堆砌成半圓形狀,向下將地底的石頭和泥土挖清約一人高,屋頂的部份則用海邊的漂流木或樹枝掩蓋,裡面的空間大致可以容納六個人。(許敏富口述)

[4] 「裹」是一種用來裝魚的麻布袋,每袋大可裝300-400台斤,幾裹表示魚量的多寡。其製造過程:地(苧麻)→輾地(編扭成繩索)→編織成網→染成黃桐色(蛋白+桐油)(曾貴英口述)

[5]闔仔必須自製,此種網必須用雞蛋白染成白色,才不會把魚嚇跑。(許佛乾口述)

 

 

c5-1燈塔跤黑貓頭看,佛石口有幾十個「滬圍仔」,舊時有許多巡滬者,在此避風、聊天、等待。

 

c5-2扳從頭的山邊,類似「滬圍仔」的堆砌,但不知是否是軍事工事而非滬圍仔?

 

c5-3《澎湖的石滬》87年至88年,調查外垵19個石滬繪製圖。

 

c5-4:99外垵村24個石滬繪製圖,藍色線為退潮線,w1頭個滬仔、E7沙尾仔滬漁港擴建,已消失

  1. 後灣(北側)7個由東而西:N1港仔滬、N2煙仔房、N3姓曾滬仔、N4大滬、N5深滬、N6鶯哥滬、N7風仔滬仔內。
  2. 西海岸10個由東而西:w1頭個滬仔、w2海仙滬、w3中滬、w4南勢滬、w5盡前滬、w6籠口滬仔、w7東滬、w8中滬、w9西滬、w10新滬。

東海岸7個由東而西:E1溝仔滬、E2攀仔滬、E3北勢滬、E4大滬、E5南勢滬、E6姓盧仔滬、E7沙尾仔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