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: | ![]() ![]() |
昨天: | ![]() ![]() |
總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c9
西流驚濤之東西坦
西流水底下到底是什麼樣子,才會讓水流如此澎湃?據討海人及潛水伕的描述,從外垵尖仔到籠口沿海岸,地底平坦而淺,約10公尺,水底下是沙子。到了黑貓仔頭與燈塔下突然有二排平行的大礁石,呈西北-東南走向,綿延好幾百公尺,東邊一排稱為「東坦」或「東坦仔墘」,西邊稱為「西坦」或「西坦仔墘」,東坦與西坦之間稱為「坦頂」,為較小的礁石組成,過西坦後海底直線墜落至約80公尺深,因為海底地形的落差,造成西流驚濤。東、西坦之間形成的形狀像眉毛,尤其捲起滔滔浪花時,更像是白色的眉毛,靠近岸邊的稱「眉頭」,較遠處稱「眉尾」。此處特殊的形貌,在古書有無記載?
1696年高拱乾《台灣府志》記載「……,外塹之西,有東西二窩。窩者,水中高地也。東窩,潮退時離水四丈八尺闊七尺;西窩,潮退時離水二丈餘,其上傾瀉不平。」,將上述清朝的度量衡換算成公尺,「東窩」約長 16公尺寬2公尺,「西窩」則為7公尺,這兩塊突出物的上部表面傾斜而不平。記載中二窩可能指的是東坦和西坦處的石礁,據耆老指出現今燈塔下海岸地勢已經下沉了不少,海岸線也慢慢地被侵蝕,其時間不過幾十年,如果再往前推算300~400年,也許東坦和西坦處在退潮時亦有浮出的可能。
後記一:筆者前陣子在Discovery節目中,看到澎湖古城、古文明的探尋專輯,突然異發奇想--這道大片突出長方形岩礁會不會是「文明古牆」!
c9-1:西流起始紀錄:99年8月9日(農曆6月29日-大潮,最低潮點16:37),下午2點35分,水面完全靜止。
c9-2:下午3點42分,離低潮點1小時,水面已起波紋,形如月眉。
c9-3:下午4點1分,已漸起浪(拉近圖)。
c9-4:下午4點14分,起浪漸強(遠看圖)。
c9-5:下午5點55分,已漲潮翻流1小時多,水流波浪強勁(遠看圖)。
c9-6:西流終止紀錄:99年8月10日(農曆7月1日-大潮,最低潮點4:51),上午8點50分(漲潮4小時後),水流已漸緩。
c9-7:上午9點50分(漲潮5小時後),水流已趨靜止,只有些些點點白波。
c9-8:上午10點15分(漲潮5小時多),水流完全靜止,渾然不知此處有大急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