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: | ![]() ![]() |
昨天: | ![]() ![]() |
總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c12
嚎騷的指揮官
在外垵後灣、扳從頭、凱仔、塔腳下一帶,大許宗族常在這裡「放大瀾」[1],由於漁獲豐富,為了公平避免糾紛,放大瀾的一些細節,宗族的成員皆要抽籤決定,誰輪到什麼潮汐、地點和多少網,都有規定。
放大瀾的地點距離村莊遠,靠搖櫓的小船費時又費力,所以在有小石頭的岩岸,會清出一條水道-「網仔路」,好讓小船上岸卸魚貨、清理網子、避風浪和休息等。後灣的鸚哥滬和姓曾滬仔、凱仔、大羊仔路、小羊仔路都有「網仔路」。小船工作完後,再搖櫓回到村內。
指揮放大瀾進行的人叫「大公」,大公須具備有好的眼力和豐富的捕魚知識,站在山頭最高最好的視野,從早到晚注意有無聚集魚群,如果看到了,就馬上跑回村內,叫人去圍捕。小船出發後,大公也回到山頭手拿著斗笠,指揮小船「扌兜 來扌朔 去」[2],下網圍成彎螺形狀,分漁獲時,大公擁有優先選魚的權利,酬謝其地位與辛勞。
每個大公有不同的性格,也有不同的評價。曾經有位大公很急性子和誇大,往往魚群還未到達一定的位置和數量,他就急急忙忙的跑到村內叫人,並催促動作快一點,要不然大批的魚群就會跑光了。大夥使盡力氣拼命的搖櫓,到達後,哪有大批的魚聚集?一天當中往往這樣來回好幾趟,很折騰人,但又不敢不去,因為他每次都說的很逼真、很激動,人們就稱他「嚎騷」[3]的大公。
後記一:大公:清乾隆的《澎湖紀略》中即有記載:「老漁距山頂看魚,指揮眾魚環捕,稱為漁先生」。漁先生即為大公。大公不僅是在陸上,在漁船上亦有大公,站在漁船至高點探尋魚群與指揮捕魚作業,此人一般都由船長擔任,因此常稱船長為大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