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:::
教育111專案

好站推薦
到訪人數
今天: 280280280
昨天: 305305305
總計: 405067405067405067405067405067405067

圖片跑馬燈
幼兒組_第六名_陳郁觀
幼兒組_第六名_陳郁觀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三名_郭靖童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三名_郭靖童
國小低年級組_第六名_林宜蓁
國小低年級組_第六名_林宜蓁
國小中年級組_第六名_呂育嫻
國小中年級組_第六名_呂育嫻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一名_莊榮宏
國小低年級組_第一名_莊榮宏
國中組_第六名_黃禧年
國中組_第六名_黃禧年
國中組_第五名_薛宸芯
國中組_第五名_薛宸芯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二名_謝宜均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二名_謝宜均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一名_許庭瑀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一名_許庭瑀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幼兒組_第五名_郭靖衍
:::

32. d1-飲水思源-外堑追憶

d1

飲水思源-外塹追憶

第一段:紅毛艦隊萬里行,為取錢財佔澎湖

1604年8月夏天的西嶼頭(現今外垵

    在地球的另一端,野心勃勃的荷蘭人(紅毛番),看見中國龐大的商機,司令官韋麻郎率船二艘,航經半個地球,輾轉經過西嶼頭,遠遠望去,只見禿禿的方山,幾群山羊點綴其間,濱海沙灘有兩、三個男人正拖著小帆船上岸,看不清楚他們是何來歷?是海盜還是漁夫?是長期住在這裡?還是短暫的捕撈客?[1]

    澎湖這個區域早已惡名昭彰,擁有強大火力的海盜到處橫行,攔截搶奪過往的船隻,並與日本西班牙朝等從事海上貿易,獲得大量金銀與槍械。散佈於汪洋的島嶼,遂成為海盜的大本營與補給站。紅毛番為取得貿易上的優勢,船隊開進澎湖灣,佔據了澎湖媽宮)。[2]

 

第二段:迫禍傷後茫茫行,歡喜來到新天地

    1629年(明崇禎己巳年)夏天的西嶼頭,距離紅毛番第二次佔領澎湖,轉往安平已有5年。

    許多大陸沿海和金門的居民,積極的從漁夫、商人、探險者、親戚朋友打探澎湖相關的事物:哪裡適合居住?有多少人?有何物產?要怎麼去?……大批的移民潮在這幾十年間如火如荼的進行。

    金門許圭(生於明萬曆中期)與其親族,已無路可退,這裡幾十年來無片刻安寧,海盜、外國禿鷹等的爭鬥與貪慾,一次又一次的血洗大地,堅壁清野,屍首如山,生靈塗炭,好似永無止境的地獄。許圭望著荒蕪的村舍,他暗下決心,不要讓後代再受這種苦,不管如何也要逃出這個地獄,離得越遠越好。

    深夜,許圭與其親族數人搭上了帆船,順著風、乘著洋流,渡過茫茫的黑水溝,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,到了隔天午時終於看見海中點點小島,小船上的親族擁抱在一起,終於平安的登上了八罩島(現今望安),住了一段時間後轉往人煙稀疏的西嶼頭開發[3]

    到了西嶼頭一片荒蕪,許圭早已從漁夫那裡打聽到,海邊的石頭、咾咕石等可做為堆砌房子的建材,於是他和幾位宗親、朋友開始建造自己的家,他選定在外塹東北較高處的山腰,這裡不僅可以閃避強烈的東北季風,又可防止颱風大浪的沖刷,且離海邊近、可眺望整個外塹與海岸的全景。

    房子蓋完後,在附近的低地窩裡開墾、鑿井,種植蔬菜、蕃薯、花生等等。宗親、朋友胼手胝足忙了一陣子後,又各自回到他們的開墾地。

    這樣過了幾年,許圭相繼生下許福許聰兩個男娃[4],來到外垵開墾的人也越來越多了,有小氏的開基祖許元善(1626-1684)一家、下氏開基祖李朱(1653-1698)、氏開基祖呂晚(生於順治年間-卒年不詳)、氏開基祖盧克卿(不詳)、大氏開基祖李富(1668-1717)、氏開基祖劉顯(生年不詳-1748)、氏開基祖曾半朝(不詳)等[5]。幾戶人家開展了外垵的根基,他們是後代子孫的源頭,更是後世傳頌的開拓英雄。

 

第三段:開山祖安平泰,子子孫孫傳萬代

    1778年(乾隆43年)冬天,距離鄭清大戰(1683)後的改朝換代,已將近百年,這時許圭的子孫已傳至第五代(氏十九世-),外垵的人戶已增為六十多戶[6]

    藉由宗族的力量,大夥努力開墾外垵,不僅將村內的窩裡變成菜園,並且將山埔上的旱地變成家裡過冬的儲倉(蕃薯tshim、花生等),海邊堆砌許多石滬,成為海田。男人白天乘著潮汐掀網、巡滬,晚上則駕舟往海捕釣,女人則到田裡耕種、山埔砍柴,隨著潮汐漲落,到海邊拾取蝦蟹螺蛤貝。有時,通行於台澎和大陸的航客,會停靠海灣,借住幾天-坐汛,交流一些物品,聊一些外地或家鄉的消息。如此,日復一日,遵循開山祖留下來的習俗(婚喪喜慶、節令等),安居樂業、胼手胝足緊靠著,生存於汪洋之間的一片小小礁島上。

    這年(1778)的外垵有一件大事:台灣府最大的官蔣元樞,預備在西邊的山頂興建塔燈與廟宇,他對於此事非常重視,誓將全台第一塔蓋好,作為在任期內的重要政績。

    各種大大小小的船隻,載運著花崗石、瓦片、紅磚、木頭、玻璃等,村民、工匠、搬運工、駐防的官兵[7]與官員,穿梭於海邊到建塔的西埔頂上。數間小舖:布舖、油燭酒米舖、青菜豆腐舖、鹹魚舖、藥材舖、豬肉案等[8],供應外地人日常吃用,景象一片欣欣向榮,好不熱鬧。

 

[1] 先前來踏上外垵土地的先民,最有可能是來自大陸沿海、金門的漁民,他們在魚季捕魚後即回到原居地,故他們是外垵的先遣部隊,這些人把外垵的資訊帶回大陸金門等,代代口耳相傳。所以大部份開山祖要來外垵,其實對外垵的資訊可能有相當程度的熟悉。(蔡光庭口述)

[2] 荷蘭人曾經兩度佔領澎湖1604一次,1622-1624第二次,此後亦經常往返澎湖。《清代的班兵與移民:澎湖的個案研究》,頁177

[3]余光弘,《清代的班兵與移民:澎湖的個案研究》,頁177

[4] 根據筆者實訪許剛毅,提供之大祖譜。

[5] 外垵六大姓氏開基祖資料是根據各姓氏祖牌所記,其到外垵的前後並不得而知,但如依其開山祖出生年來算,則以大、小、下等為較早(因資料所限排序未訂),約為晚明萬曆崇禎年間或康熙初期;隨後大康熙中期,氏、氏為康熙末期。六大姓外之氏(尤和1719-1784)為乾隆初期,更晚期為西台古堡守兵氏(韋仁化)和氏(朱吉祥,後入贅於大),治時代氏等。(蔡光庭資料)

[6] 此戶數依外垵六大姓氏傳至第四代(分大、小分下、大8),每代又獨立出2戶算,8×2×2×2641769胡建偉《澎湖記略》詳實的紀錄西嶼澳人口數:人戶332戶,男1558丁,女1335口,共男女2893丁口。但氏並未將各村的數量分別統計,上述64戶為筆者的推測。

[7]《澎湖記略》,頁165,記載駐軍狀況。

[8]《澎湖記略》,頁84

 

d1-1:1895軍佔領西台古堡時拍攝的照片,次照片為外垵最早的全景俯瞰照片。

 

d1-2:60年代的外垵俯瞰照片。

 

d1-3:60年代的外垵俯瞰照片。

 

d1-4:民國70外垵俯瞰照片,圖中右邊的抽砂船正在抽砂造地(抽至現今幼稚園)。

 

d1-5:70年代的外垵俯瞰照片,韋恩颱風(民國75年)後,海堤全被摧毀,從此「海沙墘」完全消失,圖中興建中的港路(黃白色)為海沙墘抽挖上來的海砂。

 

d1-6:80年代的外垵俯瞰照片,海港的路填海拓寬。

 

d1-7:現今外垵俯瞰照片。

 

d1-8:現今外垵俯瞰照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