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  • slider image
:::
教育111專案

好站推薦
到訪人數
今天: 226226226
昨天: 305305305
總計: 405013405013405013405013405013405013

圖片跑馬燈
國小中年級組_第六名_呂育嫻
國小中年級組_第六名_呂育嫻
幼兒組_第四名_鄭湘懷
幼兒組_第四名_鄭湘懷
國小高年級組_第六名_余建智
國小高年級組_第六名_余建智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二名_謝宜均
國小中年級組_第二名_謝宜均
國中組_第四名_薛宸逸
國中組_第四名_薛宸逸
國小低年級組_第二名_洪宥騏
國小低年級組_第二名_洪宥騏
幼兒組_第一名_莊婧孜
幼兒組_第一名_莊婧孜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一名_許庭瑀
國小中年級組_第一名_許庭瑀
國小高年級組_第一名_李又成
國小高年級組_第一名_李又成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6.jpg
LINE_ALBUM_海飄島嶼藝術體驗海廢化石考古隊_230503_6.jpg
:::

34. d3-失落的小地名

d3

失落的小地名

訪問耆老小地名的時候,在外垵北部的方山地形,這一片有7個連在一起的小地名,不知道其地名的由來。筆者多次與耆老上山試著以不同的角度來看,其地名是否與地形有關,或是與地上建築物、遺蹟等等有關,但嘗試以上述觀點來解析其小地名的由來,都顯得牽強或滯塞不通。

    直到有一天,與李有遠老師聊天,聊至海盜時:「海盜以前叫做『強槓kòng』,大砲又叫作『大槓』……」,我腦中一閃:「大槓:槓槍kòng-tshing」,這似乎與小地名相關,積壓許久的謎團,出現一道曙光,讓我非常振奮,於是我將這7個小地名(槓槍kòng-tshing、仆頂phak-tíng、土雷公口、儡仔東lá- á-tang、交坦仔kau-tàinn-á、仆死營phak-su′-iânn、塞仔枝that-a′-ki)轉往古代軍事基地的方向作探索,並與代地方志書做交叉比對,結果大致符合。

    這7個小地名地點所在,在古時候,是否有記載?探查結果並無記載,此一地帶朝初年,稱為「西嶼頭」[1]西嶼頭明鄭朝的記載中是軍事要塞:

康熙的海軍大將軍施琅,率軍攻打澎湖台灣,在1683康熙二十二年)《水師提督施琅報捷疏》中,曾提到明鄭西嶼頭的駐軍狀況:「西嶼頭一列砲台四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一座…」;1696康熙三十五年)《臺灣府志》記載:「分防西嶼頭汛兼防內外塹竹篙灣緝馬灣等澳嶼 係報 部本營官兵輪防  千把一員  步戰守兵二百名 戰船二隻」。除上述記載,在朝的澎湖地方志中都有記載西嶼頭外塹的守軍狀況。

    由上述記載文字推測,在明鄭時期即在西嶼頭設置砲臺,來防禦軍,朝佔領台澎後,更有編制的設置海軍的巡防站「汛塘」,並修建營房、砲臺、煙墩(烽火臺)等軍事設施。

由此證據與小地名結合,推測重建其當時的狀況【圖d3-1】:

  • 槓槍:此地裝置有大砲(槓)槍,故名之。
  • 仆頂:其諧音砲(仆)與庭(頂),意為放置大砲的門庭(空曠的地方),或是炮亭【如圖d3-2】。
  • 土雷公口:「土雷」,相對於「水雷」為編制水路軍的稱呼,「公」的諧音為「槓」,「口」意為其前方的地方(如門口、宮口等),故全意為土雷砲兵的庭口。
  • 儡仔東:「儡」諧音為「壘」,意為兵營或壘堡的東邊。
  • 交坦仔:「交坦」諧音為「教台」,「教場」為兵軍事操演校閱的場所,「教台」可能意指教場的司令台或教場的平台、台地。
  • 仆死營:「仆死」諧音為「砲署」或「北師」等交叉組合名稱,此名皆為朝兵營編制名稱,較可能是「砲署」營。
  • 塞仔枝:此名稱很難猜測,筆者百思不解,較可能是「塞」意指要塞,「枝」意指要塞豎立的旗桿(地圖在汛塘旁常標畫有旗桿),全意為要塞的旗桿所在地。

    此外在仆死營東北方沿岸一帶稱為「扳從頭bán-tsîng- thâu」,其意義有可能為「把總頭」(海軍官階名稱)或「班總頭」,在儡仔東東側的「青枝仔砊」可能為「清旗仔砊」,意指軍旗幟的地方。

    由上述推測,終於可將此一失落的小地名謎題做一交代,但謎始終是謎,其答案不止只有一個,更精采的答案,還請各位小柯南去揭曉。

 

[1] 參考本書《針經座標西嶼頭》一文

 

d3-1:失落小地名,推測重建其當時的狀況想像圖。

 

d3-2朝軍事設施-炮亭,繪圖的標示。

 

d3-3朝軍事設施,繪圖的標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