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: | ![]() ![]() |
昨天: | ![]() ![]() |
總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d3
失落的小地名
訪問耆老小地名的時候,在外垵北部的方山地形,這一片有7個連在一起的小地名,不知道其地名的由來。筆者多次與耆老上山試著以不同的角度來看,其地名是否與地形有關,或是與地上建築物、遺蹟等等有關,但嘗試以上述觀點來解析其小地名的由來,都顯得牽強或滯塞不通。
直到有一天,與李有遠老師聊天,聊至海盜時:「海盜以前叫做『強槓kòng』,大砲又叫作『大槓』……」,我腦中一閃:「大槓:槓槍kòng-tshing」,這似乎與小地名相關,積壓許久的謎團,出現一道曙光,讓我非常振奮,於是我將這7個小地名(槓槍kòng-tshing、仆頂phak-tíng、土雷公口、儡仔東lá- á-tang、交坦仔kau-tàinn-á、仆死營phak-su′-iânn、塞仔枝that-a′-ki)轉往古代軍事基地的方向作探索,並與清代地方志書做交叉比對,結果大致符合。
這7個小地名地點所在,在古時候,是否有記載?探查結果並無記載,此一地帶清朝初年,稱為「西嶼頭」[1],西嶼頭在明鄭與清朝的記載中是軍事要塞:
清朝康熙的海軍大將軍施琅,率軍攻打澎湖、台灣,在1683(康熙二十二年)《水師提督施琅報捷疏》中,曾提到明鄭在西嶼頭的駐軍狀況:「…西嶼頭一列砲台四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一座…」;1696(康熙三十五年)《臺灣府志》記載:「分防西嶼頭汛兼防內外塹竹篙灣緝馬灣等澳嶼 係報 部本營官兵輪防 千把一員 步戰守兵二百名 戰船二隻」。除上述記載,在清朝的澎湖地方志中都有記載西嶼頭或外塹的守軍狀況。
由上述記載文字推測,在明鄭時期即在西嶼頭設置砲臺,來防禦清軍,清朝佔領台澎後,更有編制的設置海軍的巡防站「汛塘」,並修建營房、砲臺、煙墩(烽火臺)等軍事設施。
由此證據與小地名結合,推測重建其當時的狀況【圖d3-1】:
此外在仆死營東北方沿岸一帶稱為「扳從頭bán-tsîng- thâu」,其意義有可能為「把總頭」(清海軍官階名稱)或「班總頭」,在儡仔東東側的「青枝仔砊」可能為「清旗仔砊」,意指清軍旗幟的地方。
由上述推測,終於可將此一失落的小地名謎題做一交代,但謎始終是謎,其答案不止只有一個,更精采的答案,還請各位小柯南去揭曉。